服务热线
17709286191
"祖坟不能扫,会惹祸上身啊!"
村口的老槐树下,张大爷握着一纸黄历,神色凝重地对众人说道。
这个困扰了他整整一个月的难题,如今到了清明节前夕,更是让他寝食难安。
作为村里德高望重的礼教传人,他深知"闰月清明不上坟,上坟祸事临门"这句古训流传已久,世代相传,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家。
可这句话,真有这般灵验?
张大爷回想起五十年前,自己的祖父就因为忌讳闰月清明,硬是将清明祭祀推迟了一个月。
后来村里也都跟着效仿,渐渐地,这个习俗就像是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。
但人心皆有孝道,错过清明不扫墓,总觉得对不住地下的先人。
其实,翻开历史的典籍,"闰月"之说自古有之。
《周礼》中就有记载,古人以闰月来调和天时,使四季节气得以准确。
而清明节,更是慎终追远、缅怀先祖的重要节日。
闰月清明这两者相遇,究竟是对是错?是福是祸?
若是在闰月清明节这天前去祭扫,究竟是违背了古训,还是恰恰体现了慎终追远的至孝之心?
那些留传至今的训诫,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?
东汉建安年间,太学博士孔融家中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。
这位客人名叫郑玄,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家。他不仅通晓《周礼》《礼记》等经典,对天文历法更有独到见解。
"先生可知道吗?城南李家出事了。"孔融一见到郑玄,便急切地说道。
"何事?"郑玄问。
孔融叹了口气说:"李家老太太去世后,恰逢闰月清明。李家长子念着母亲生前最爱赏梅,便在清明这天带着全家去扫墓。谁知第二天就接连发生祸事:他们家的粮仓起火,幼子又突发重病。镇上的算命先生说,这都是因为触犯了'闰月清明不上坟'的禁忌。"
郑玄听罢,神色平静地说:"孔兄可曾听说过赵简子的故事?"
"愿闻其详。"
"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赵简子有一年遇上闰月清明。当时晋国大祭司劝他不要去祭拜祖先,说'闰月无节令,诸事不宜'。赵简子听后说了一番话,让大祭司也深感惭愧。"
"他说了什么?"孔融好奇地追问。
郑玄缓缓道来:"赵简子说:'天道有常,人心向善。若因惧怕祸福而失了孝心,岂不是本末倒置?我祭拜先人,是为了表达思念和感恩,这份心意难道还要分月份吗?'"
"妙哉!"孔融拍案叫绝,"简子此言,直指人心。"
郑玄接着说:"赵简子不顾劝阻,在闰月清明日如常祭拜。不仅没有招来祸事,反而因为持守孝道,得到了朝廷嘉奖。后来他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,阐述'心诚则灵'的道理。"
孔融沉思片刻,又问:"可是民间一直都说闰月不宜祭祀,这种说法总该有些根据吧?"
郑玄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窗外梨花纷飞,恰似飘雪。
他说:"闰月是古人观察天象,调和历法的智慧结晶。它的设立,是为了让四季节气能与实际天象相符。农人在闰月照样耕种,商人在闰月照常经商,为何独独祭祖要避讳?"
"此言有理。"孔融点头,"闰月不过是历法调节,与祸福无关。"
正说话间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从外面走进来。来人正是当地知名的礼学大家,王朗。
王朗听了他们的谈话,摇头说道:"二位说得虽有道理,却也不全面。老朽倒有一段亲身经历,或许值得一说。"
王朗的这段经历,却令在座二人大吃一惊。原来在二十年前,他曾亲眼目睹一户人家在闰月清明祭祖后发生的离奇事件。
那户人家祭祖回来后,祖坟竟诡异地塌陷,还挖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东西。
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,那户人家的先祖牌位,竟在深夜发出奇异的响动。
这一连串怪事,与"闰月清明不上坟"的古训似乎冥冥中自有关联。
王朗的讲述,一时间让满屋的空气都凝固了。
究竟是巧合,还是真有玄机?
闰月清明祭祖,到底会不会招致祸事?
白鹿原墓园小编认为,清明上坟本身是寄托哀思的一种习俗,千万不要相信封建迷信,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上坟时间即可。